2023年文化建设方面实践报告集合合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文化建设方面实践报告集合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文化建设方面实践报告集合合集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5篇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篇1

实践时间:2016.01.20-02.20

实践地点:宜宾市市区走访及访问各种宜宾新闻网

实践目的: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政党的精神旗帜。

宜宾文化建设报告

班级:汽修4班 学号:1509010448 姓名:徐鑫

【摘要】:通过走访宜宾市区各政府宣传栏及访问各种宜宾新闻网,了解宜宾文化建设情况,了解宜宾文化建设举措,建设宜宾文化。

关键词:核心精神 文化强市 文化惠民

1、核心价值建设

核心价值建设不断深化。坚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统揽,大力弘扬宜宾城市精神和春风精神。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获全省第三,“雷锋传人”陈国辅、“最美乡村教师”范钦刚、李应志等一批典型被中央媒体广泛宣传,“建设幸福中国”读书教育活动获全国特等奖。“救助两岁烧伤女孩胡胤”爱心捐款行动成为“一个小女孩牵动一座城市”的爱心接力,“倒立男孩颜玉宏”成为全国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榜样,进一步唱响了弘扬时代新风的正气歌。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文化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第一副主任的文化强市办公室。从相关单位和企业抽调11名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文化强市办工作队伍,有效推动了文化强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提升。

丽彩集团、普什3D有限公司年产值均超过12亿元,初步形成了五粮液印刷包装集中区等印刷复制产业集群。投资4.5亿元、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南溪古街建成运营;
概算投资10亿元的南溪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举办了张惠妹个人演唱会等大型商业演出,宜宾杂技作为《中国之夜》杂技专场在土耳其商演6个月。电影院线票房收入突破3000万元。重大文艺创作成绩突出。原创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两次应邀进京演出,得到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被文化部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突破。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宜宾石柱地遗址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质量完成了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文物保护阶段性工作,确保水电站如期下闸蓄水。五粮液老作坊和红楼梦糟房头老作坊正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文化惠民

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投资2.79亿元的市广电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筠连县“两馆”新馆建成,南溪区和宜宾县文体中心开工建设,市博物馆和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2012年完成了17万户家庭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并解决了2.9万余户边远农村家庭看电视难的问题。组织完成中国白酒文化节、中国宜宾早茶节、第二届川南艺术节等15项重大文化活动。成功承办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交流会。“书香宜宾·悦读戎州”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启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2012年全市用于文化惠民的资金超过1亿元,开展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5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7万多场。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各区县文广部门全部转为政府工作部门。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各区县建立了执法大队,全省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现场会在宜宾召开。

总结:通过对宜宾文化的调查我明白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政党的精神旗帜。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而深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地区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美好新宜宾,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我们不仅要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而且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强市。当前,宜宾正处于建设经济强市的加速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再铸宜宾科学发展新辉煌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宜宾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色鲜明,要增强全市人民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文化发展新要求和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区域文化高地,建成与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相适应的文化强市。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篇2

平面设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实践目的:熟悉公司的运作流程,掌握设计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职业素质要求熟练专业技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及毕业后的工作生活。
实践地点:厦门麦洋贸易有限公司
见到经理,我始终脸带微笑。我为自己能在短时间内舒缓紧张的心情而感到高兴。我首先介绍了自己,整个谈话过程都比较畅顺,气氛也比较轻松,由于我只是实习生,而且操作比较简单,经理并没有刻意刁难。终于我被录用了。
原因二:其次在大学里我们也学了些CAD、ProE、UG等设计软件的应用,因此我能熟练的应用软件来传达,表现我的设计理念。
原因四:我对模具有点敏感,兴趣不浓。
了解设计的定义和概念将是了解设计的第一步,有助于了解我们作为一名准平面设计师的职责范围。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广的设计范围和门类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等,而平面设计现在的名称在平常的表述中却很为难,因为现在学科之间的交际更广更深,传统的定义,因为设计无所不在、平面设计无所不在,从范围来讲用来印刷的都和平面设计有关,从功能来讲“对视觉通过人自身进行调节达到某种程度的行为”,称之为视觉传达,即用视觉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事实上她更象人际关系学,依据魅力来征服对象,你的设计有抓住人心的魅力吗?是一见钟情式的还是水到渠成式的。事实上平面设计者所担任的是多重角色,你需要知己知彼,你需要调查对象,你应成为对象中的一员,不是投其所好,夸夸其谈,你的设计代表着客户的产品,客户需要你的感情去打动他人,平面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与克制,需要借作者之口替委托人说话。
设计的学习有很多不同的路,因为这是有设计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决定的,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不管你曾经如何如何,在进入设计领域之后,你以前的阅历都将影响你,你都将面临挑战与被淘汰的可能。
设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必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及信息获取方式。
第二步:画草图,设计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着应具备快而不拘谨的视觉图形表达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的设计的基础!”
第四步:设计,你要设计什么?不用担心,进入企业学习的同时也意味着你才刚刚开始,你将不折不挠,不浮躁不抱怨、务实的、实事求事的态度步入这一领域。我们需要具备的背景知识,标志的意义、标志的起源、标志的特点、标志的设计原则、标志的艺术规律、标志的表现形式,标志的构成的手法、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作为一名设计师,你对我们周围的视觉环境满意吗,你的设计理想是什么?
你需要学会规则,再打破规则。
1、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发明创造的能力 、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
目前做平面设计这行市场竞争虽然不小,但收益同样不少。
三,同事相处让我学会如何做人
想要搞好人际关系,首先就是懂得合作和分享,即多跟别人分享看法,多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做到了,无疑推动了我的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获得同事的接纳和支持。其次就是微笑,我认为微笑可以使同事间由陌生而熟识,这样工作也不再那么枯燥。再者,我喜欢聆听,空闲的时候我很喜欢聆听,听办公室里同事们谈谈生活的趣事,办公室的趣闻,偶尔还略谈公事,由于我只是个练习者,我没有资格给她们更多的意见,于是我就选择聆听,她们都是专业人士,经验比我丰富,从中我可以学到一些技巧,听听她们处事的方法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我会恰当地加点个人意见,使得我和她们的距离拉近了。
五、实践总结
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事,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东西,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尤其在大学学习时候,参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能赚多少钱,等你毕业了有的是赚钱的机会,这回可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挣来的钱,当时我真的是激动万分,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形容的美妙。
实习是为将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珍惜自己每一个工作的机会,不论什么人,什么学历,从事什么工作,好好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不要错过好的机遇,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轻松松的,但每一件事都是让人成长的,经历一段过程,喜悦或是艰辛,尽管经历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的结果是相同的,我们都会因涉事而成长。
在短短的时间里我虽然未能透彻了解公司的具体运作,但是我学懂了一些为人处世地道理,弄清楚了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工作过程中,处理事务小心谨慎,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这次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实习单位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是我懂得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从学习中也让我更深刻的了解设计行业的个性和潜力。而作为将来的设计者其中一员,不仅要将设计的理论掌握好,更要充分的去认识市场、了解市场。
总得来说在实习期间,很辛苦,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也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条新的旅程,以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丰富自己社会经验的同时,更向我自己的人生目的地又迈进了一步!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或老师讲课中自己忽略了的或有些疑惑的地方,从实际观察和同事之间指导中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的经验。一个设计团队是否优秀,首先要看它对设计的管理与分配,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优点;团队精神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并不是要每个人都非常的优秀,这样很容易造成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所以在共同进行一个大的策划项目的时候,设计师之间一定要经常沟通、交流,在共同的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共同商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碰出新的闪光点,使策划项目更加的完备。
短短几个月让我感觉远远不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设计当中的快乐吧。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篇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平江县启明中学

一、背景意义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文化氛围,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支点和抓手,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风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产生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班级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6》,1992)。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全体同学“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杨全印,《学校文化研究》,2005)。从产生的过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肖川、倪晓玉,《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2008)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班级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全班同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已成为班级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

3、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4、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5、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我们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6、美学理论依据。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7、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实体。

8、文化涵育原理。学生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研究现状

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课题。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大多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

3、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5、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班级,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四、概念界定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等。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
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班主任文化,指班主任利用一系列影响活动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它是班主任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以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班级活动等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五、目标假设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

2、深化对班主任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班主任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班级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班级工作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  

3、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塑造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

六、研究内容

(一)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

1、品牌班级的创建。确立班级的总目标,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是品牌班级的创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命名好适合并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称。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班级文学社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个人或者是团体来校互动。

    2、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可以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3、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吴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二)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等并形成制度。这保证了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性。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

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4、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经过不懈努力想达到的最理想的班集体形式。三人成虎,众志成城,舆论、班风的作用是巨大的。事实证明,集体的舆论越正确,班风越良好,就越能激促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班主任应不随意地批评某一个同学,每一件事情都力求调查清楚,正确地批评、表扬,树典型;
让学生参与班风评比,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错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良好的班风。

(三)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如调查研究、参观与访谈、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设计书香校园、节约校园、安全校园等的宣传标语口号,感动人物演讲比赛、讲故事、绘画比赛,班级之星评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领导小组:

周浩波 胡治国 陈妙兵 凌淼龙 艾瑶玉

成员:张耿卫 罗镐军 吴意君 郑文兰 余玲玲 余艳萍 苏金阳 卢谢勤 凌品辉 唐飞燕 徐小玲 李玲玲 陈靓 李军飞 叶凤英 余孟君 许娟 李敏辉 李美玉 陈晓霞 姚孟兰 吴素娥 葛红霞 李悦 钟小鹏 杨薇 陈赛辉 喻乐文 方群爱 汤演飞 彭国辉 刘刚毅 袁志诚 熊细如

八、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对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命名,参观、展示活动,听取工作室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进行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论坛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3、结题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工作室的终期评估鉴定。

十、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文集》(文本)

3、 图片、视频

4、《课题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篇4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 作者:

———————————————————————————————— 日期: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平江县启明中学

一、背景意义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文化氛围,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支点和抓手,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风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产生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班级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6》,1992)。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全体同学“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杨全印,《学校文化研究》,2005)。从产生的过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肖川、倪晓玉,《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2008)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班级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全班同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已成为班级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

3、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4、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5、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我们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6、美学理论依据。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7、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实体。

8、文化涵育原理。学生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研究现状

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课题。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大多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

3、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5、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班级,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四、概念界定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等。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
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班主任文化,指班主任利用一系列影响活动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它是班主任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以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班级活动等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五、目标假设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

2、深化对班主任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班主任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班级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班级工作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

 

3、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塑造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

六、研究内容

(一)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

1、品牌班级的创建。确立班级的总目标,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是品牌班级的创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命名好适合并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称。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班级文学社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个人或者是团体来校互动。

    2、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可以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3、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吴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二)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等并形成制度。这保证了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性。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

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4、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经过不懈努力想达到的最理想的班集体形式。三人成虎,众志成城,舆论、班风的作用是巨大的。事实证明,集体的舆论越正确,班风越良好,就越能激促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班主任应不随意地批评某一个同学,每一件事情都力求调查清楚,正确地批评、表扬,树典型;让学生参与班风评比,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错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良好的班风。

(三)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如调查研究、参观与访谈、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设计书香校园、节约校园、安全校园等的宣传标语口号,感动人物演讲比赛、讲故事、绘画比赛,班级之星评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领导小组:

周浩波 胡治国 陈妙兵 凌淼龙 艾瑶玉

成员:张耿卫 罗镐军 吴意君 郑文兰 余玲玲 余艳萍 苏金阳 卢谢勤 凌品辉 唐飞燕 徐小玲 李玲玲 陈靓 李军飞 叶凤英 余孟君 许娟 李敏辉 李美玉 陈晓霞 姚孟兰 吴素娥 葛红霞 李悦 钟小鹏 杨薇 陈赛辉 喻乐文 方群爱 汤演飞 彭国辉 刘刚毅 袁志诚 熊细如

八、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对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命名,参观、展示活动,听取工作室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进行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论坛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3、结题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工作室的终期评估鉴定。

十、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文集》(文本)

3、 图片、视频

4、《课题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篇5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今年寒假,我与几位同学一道,走访了本村—广西博白县三滩镇xx村的大部分地方,与本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了本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情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本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紧紧围绕这“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

  在生产发展上,本村始终把壮大“村级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抓住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先后推广种植淮山XX亩,果蔗1800亩,法国豆XX多亩。在新种植技术的指导下,农作物增产增收,农民尝到了新甜头。眼下,正是淮山与甘蔗收成的季节。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不时地可以看到有农民在田间挖淮山或甘蔗,收获劳动成果。一位村民满怀欣喜地告诉我们,近几年,由于政府向农民们推广了新的种植淮山的技术,淮山长势喜人,卖得了好价钱,为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除了种植甘蔗、淮山这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外,本村还大力发展猪养殖业,规模养猪户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创新高。另外,还大力发展桂圆加工业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政府还积极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鼓励部分青年外出打工,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村的村容村貌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已大大提高。政府也帮助低保的村民们建造房屋,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补贴。而政府对村民们建设沼气池的支持与帮助也为本村的清洁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他是养猪专业户,一直苦于过多的猪粪无处排放。现在在政府帮助下建设造沼气池,给予1000元的补贴。这样,不仅很好地清洁了环境,还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一举两得。

  加强村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本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村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完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设施。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合集 集合 文化建设方面实践报告集合合集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 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报告怎么写